脾功能亢进 |
|
http://www.ganbingzixun.com 点击数:1454 更新时间:2009-11-15 【查看评论】 |
|
|
疾病概述 脾功能亢进(简称脾亢)是一种综合征,临床表现为脾肿大、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,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,可经脾切除而缓解。本病经治疗原发病后,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可减轻。脾脏切除后,临床症状可得到纠正。
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
症状体征 1.脾脏肿大:可为轻度、中度及重度肿大。血细胞减少与脾脏肿大不成比例。
2.外周血细胞减少:常为白细胞、血小板减少。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,各系细胞减少的程度也并不一致。红细胞减少时,可表现为脸色苍白、头昏、心悸。粒细胞减少时,患者抵抗力下降,容易感染、发热。血小板减少时则有出血倾向。
3.脾脏切除后可使血细胞接近或恢复正常。
疾病病因 肝炎、血吸虫病、慢性寄生虫感染、血液系统疾病。
脾亢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。病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脾亢。继发性脾亢可见于病因较明确的脾肿大患者,如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(尤以血吸虫病性肝硬化),慢性感染如疟疾、结核病、恶性肿瘤如淋巴瘤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、骨髓纤维化以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少见的网状内皮细胞病。
多种原因造成脾大引起的一组综合征。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,主要特点是脾脏肿大,把大量血液阻留在脾内,使循环血量减少,为了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,细胞外液进入血循环,从而产生血液稀释,另外肿大的脾脏还可加速血细胞破坏,并抑制血细胞的成熟,结果使血细胞如红细胞、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,而骨髓呈增生现象,切脾后则全部恢复正常。
诊断检查 1.病史 详询有无肝炎、血吸虫病、慢性寄生虫感染等病史,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。目前治疗情况如何。
2.体检 注意肝、脾是否肿大,肿大的程度,有无腹水、黄疸。
3.检验 检查血、尿常规、凝血酶原时间、肝、肾功能以及骨髓像。
详细检查 1.脾脏肿大。
2.外周血细胞减少:其中红细胞、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一种或多种(两种或三种)同时减少。
3.骨髓造血细胞增生: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。部分病例可出现轻度成熟障碍表现。
4.脾脏切除后可使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。
5.51Cr标记的血小板或红细胞注入体内后,进行体表扫描,可提示血小板或红细胞破坏过多。
治疗方案 脾功能亢进的手术适应证:
(1)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充血性脾脏肿大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。
(2)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并发脾亢。
术前准备:
1.对门静脉高压患者,术前应改善肝功能,纠正出血倾向。
2.对某些严重贫血者,应反复多次输血后,再行脾切除。
3.对长期使用激素者,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。
4.按普外科腹部手术前准备。
麻醉要求:
气管内插管麻醉。
术中注意点:
1.手术可取左侧肋缘下或上腹正中“L”形切口,术野显露充分。
2.切睥前宜先结扎脾动脉。
3.脾切除后,脾窝应放置引流管。
4.血液病患者须将副脾一并切除。
5.切除脾脏时注意不要损伤胰尾部,以免术后发生胰瘘。
术后处理:
1.按一般腹部手术后处理。
2.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4~48h拔除。
3.术后每日查白细胞和血小板。术后当血小板超过(0.8~1)×1012/L时,应行抗凝治疗。
用药原则 首先要治疗原发病,用药若不能收效而原发病许可,可考虑切脾。脾脏切除指征: (1)脾脏肿大显著,造成明显压迫症状。 (2)贫血严重尤其是有溶血性贫血时。 (3)有相当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。 (4)粒细胞极度减少并有反复感染史。
解决方法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合并症,表现为脾肿大及一种或几种血细胞的减少。脾功能亢进的解决方法有:
(1)传统采用脾切除手术治疗:某些病人因自身条件限制无法接受手术,某些人切脾后由于丧失破血器官,容易发生高粘滞度血症,并因失去一个较大的免疫器官,机体抵抗力受到损害,容易并发感染,目前其应用受到部分限制。
(2)部分脾栓塞术:栓塞面积30%~70%,保留了部分正常脾组织,此法相对安全、有效而并发症少,国内已相继开展,但也有很多合并症,操作较复杂。
(3)目前国内亦有采用经皮脾内注射无水酒精:可造成部分脾实质无菌性坏死,而获得良好的疗效。大量脾组织破坏,使脾对血细胞的破坏减少,使外周血细胞升高。操作简单,安全,并发症少,但国内开展未普及。
|
|
|
| |
|
|
|
 |
温馨提示:浏览此版块课件需安装PDF软件...
点击下载>> |
|
|
|